美国科学家纷纷伸出援手,惊叹于“中国天眼”的无尽实力
在我国的西南边陲,贵州的群山之中,孕育着一项令世界瞩目的科学奇迹——“中国天眼”。
这座庞大的望远镜,自1994年选址启动,历时22年终于于201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,它不仅成为了我国科学探索的里程碑,更是全球射电天文观测领域的一次颠覆性革命,让我国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质的飞跃。
一、“中国天眼”的颠覆性突破
“中国天眼”的全称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(FAST),其选址之严格,对电磁环境的要求近乎苛刻:5公里范围内禁止任何电磁设备,100公里范围内限制强干扰源。
因此,选址工作早在1994年便已开始,科学家们运用卫星遥感影像和虚拟现实技术,对全国各地的洼地进行精心筛选,力求在远离人类活动喧嚣、地质条件稳定的地方安放“中国天眼”。
最终,他们锁定了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洼地,这里的喀斯特洼地天然地满足了“天眼”对电磁环境的高要求。
数据显示,自2016年正式投入使用以来,“中国天眼”已将人类观测宇宙的半径延伸至百亿光年之外,并发现了超过1000颗新脉冲星,这一数字超过了国外同类望远镜在同期的总和。
更重要的是,在短短8年的时间里,这座世界上灵敏度最高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,不断刷新人类观测宇宙的极限。
二、探索百亿光年外,发现脉冲星奇迹
据环球网报道,最近,“中国天眼”在不到5分钟的巡天时间内,发现了一颗轨道周期仅53分钟的双星系统中的脉冲星,创下了脉冲星双星系统的新纪录。
不仅如此,“天眼”在数量和质量上都给世界带来了震撼:首次在射电波段观测到黑洞“脉搏”、捕捉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线索,以及绘制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性氢星系样本。
值得一提的是,从选址、建设到投入使用,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中国科学家的智慧和创新能力。
例如,这个500米口径的庞然大物,与传统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不同,“中国天眼”采用了革命性的设计——其反射面由6670根钢索组成的巨大索网构成。
为了这一索网,团队进行了百多次试验,成功攻克了超高强度、抗拉伸钢索的技术难题,开创了主动变形反射面的先例。这使得望远镜能够覆盖广达40度的天顶角,为科学观测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。
三、美国也曾寻求“中国天眼”的帮助?
截至目前,我国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已面向全球开放使用权限,任何国家的科学家只需根据自身研究计划提交申请,就有机会利用这一世界先进的观测设备。
包括美国、荷兰、澳大利亚在内的15个国家科研团队,都曾提交过申请。
如今,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仍在不断深入。据《南华早报》报道,我国空间站已经开始筹备新的巡天望远镜项目,其整体大小可媲美一辆大巴士,竖起来高度相当于三层楼,重量超过十吨。更令人兴奋的是,其视野范围比美国哈勃太空望远镜大300倍以上。
简而言之,在条件相同时,哈勃看到的一颗星,巡天则能同时观测到300颗。
总之,在这片闪烁着自然辉光的夜空之下,我们将永不停歇地追寻科学的脚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