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中国科学院与湖南卫视携手推出了一部引人注目的宣传片《以先辈之名,立时代新功》。在这部宣传片中,一款名为“双尾蝎”的无人机引人注目,其挂载的MD-19飞行器在空中被投送发射,并在经历高空、高速飞行后,以传统方式实现了平稳降落。正如俗语所说,“外行看热闹,内行看门道”,这一视频迅速引起了外媒的高度关注,美国“战区”网站与欧洲的“保加利亚军事网”纷纷对其进行了深入报道。
那么,MD-19飞行器的试飞为何会引起外媒如此高的重视呢?原因在于,这是一款具有高空高速特性的无人机,同时也是一款宽域无人飞行器。从飞行高度来看,它能够在距离地面20-100公里的高度飞行;从速度而言,其飞行速度可达6马赫,并能以6G的过载进行高速机动;从宽域来看,它可以在亚音速、跨音速、超音速以及高超音速等多个速度区间内稳定飞行,既能高飞高走,也能低空低速保持良好的飞行姿态。
正是这样的特性,使得MD-19具有了“亚轨道轰炸机”的特点。具体来说,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:1、飞行高度的空气阻力小,有更远的飞行距离;2、飞行速度快,几小时打遍全球不是问题;3、飞行高度很高,位于大气层的边缘,很难被普通雷达探测到,也很难进行拦截。当然,需要指出的是,仅凭中科院短短数十秒的画面,很难得出这个结论。实际上,MD-19被称为亚轨道轰炸机,还得从2年前的航展说起。
在2022年的珠海航展上,出现了一款代号为MD-22的高超音速无人机,其纸面性能颇为惊人:速度7马赫、航程8000公里、载重600公斤,可以6G高速过载机动。美国与欧洲军网注意到,与MD-19一起现身的,还有标记为MD-21、MD-2的样机,也就是说,MD-22是中国想要研发的“理想型”、“最终型”,而MD-19以及其他型号都是试验型号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MD-19已经试飞成功了,MD-22还会远吗?
因此,美欧军网对MD-22的研发进展非常关注。事实上,在MD-22样机出现时,台湾军事专家帅化民就指出,这个东西将成为美国的“大麻烦”。一方面,它具有高机动性,6G过载,什么动作都能做;另一方面,它具有超高速度,7马赫,什么拦截武器都追不上;再者,它具有洲际打击能力,如果采用单程自杀攻击模式,可以将微型核武器投送到8000公里外,具有洲际打击能力;最后,它的发射方式多样,可以无人机发射,可以火箭发射,也可以上航母。
帅化民最后得出一个重要结论,他表示,美国的核武器数量虽然远超中国,拥有约6000枚核弹头,而大陆只有400-500枚,但美国这6000枚核弹中,有几千枚属于老旧的核弹头,美国也无力将所有的核弹都改成高超音速可变轨弹头。因此,在中国大陆拥有了“不可拦截”的亚轨道轰炸机之后,“中美两个的核战能力平衡了”,“谁也不要吓谁”,等于说,美国的核武优势其实也就被“抹平”了。
不可否认,帅老的分析有其道理,但中美爆发核战的可能性着实不大。MD-19、MD-22的主要意义,恐怕还是在于打击美国的航母舰队,也就是对“拒止战术”的有力补充。一方面,MD-22的轨道比反舰弹道导弹更低,几乎无法探测,人家在近100公里的临近空间运动,6G过载打水漂,普通雷达探测不到,也拦不住;另一方面,发射之后,接近垂直打下来,号称“从天而降”的掌法,威猛无比,势不可挡,本来就是高超音速导弹,加上近100公里的高度,再加上重力加速度,大家可以想象下,如果美国航母挨上一枚,会是什么结果?再者,MD-22可重复使用,比同样射程的反舰弹道导弹成本大大降低;最后,如果采用单程自杀模式,中国对美国航母舰队拒止范围,陡然就增加到8000公里,比东风26还翻了一番,这让美国舰队怎么活?
所以,不可否认,MD系列亚轨道轰炸机具备投掷核弹的能力,但这个终极必杀技基本上是用不上的。美国也不希望同归于尽,因此MD亚轨道轰炸机的主要作用,应该还是对美国航母舰队、第一、第二岛链的美军基地实施精确打击。MD就是“鸣镝”的意思,这玩意是匈奴王冒顿发明的,鸣镝射向哪里,所有人就要对目标集火。由此也可想见,大陆推出这么一款武器,可不是为投掷核弹的,而是集火打击高价值目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