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国际政治的波澜壮阔中,特朗普挥舞着关税的大棒,瞄准了中国,连续出手。然而,这一次,我们已不再甘于沉默,我们说出了“不”。
当特朗普在国际舞台上亮相,他毫不掩饰地抛出了关税的“大礼包”,直言不讳地表示要对墨西哥和加拿大的所有商品征收高达25%的关税,对中国的商品也不留余地,追加10%。这不仅是一场经济上的正面交锋,更是一场政治博弈的序曲。那么,中国将如何应对这场挑战呢?
首先,特朗普明确表示,中国不是所谓的“挑战”,而是“最大安全威胁”。与拜登政府用“挑战”或“竞争”来形容对华关系相比,特朗普团队将中国明确定义为最大的安全威胁,这表明特朗普在执政期间很可能在多个方面对中国施加更大压力,特别是在经济层面。
事实上,特朗普宣布对华加征关税的意图早已显现。在竞选总统时,他就明确提出对中国征收高达60%的关税。他的团队也强调,必须全方位动用美国力量去威慑中国。从他们的话中,我们不难发现,美国不仅不希望中国拿到美国的土地、基础设施、知识产权等资源,更不希望看到中国人在教育和社交媒体领域有所发展。这显然更接近于一种单方面的限制措施。
那么,为特朗普这句话“掏腰包”的人是谁呢?关税问题无疑成为了中美之间的最大焦点。然而,与特朗普及其团队的自信相比,全美零售联合会(NFR)却已急得跳脚。他们掰着指头算,如果政策真的落地,美国消费者一年可能要损失780亿美元的购买力。这不是小数目!想想看,衣服、玩具、家具、电器、鞋类、旅行用品,无一幸免,价格都可能像打了鸡血般往上涨。
这样的场景绝对不是凭空捏造。路透社分析称,近年来,精打细算的美国家庭已经开始缩减开支,这让消费品巨头们如坐针毡。可想而知,如果关税真的实施,零售商的日子无疑更加艰难。乔纳森·戈尔德,这个全美零售联合会供应链和海关政策副总裁,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,这些关税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,低收入家庭将面临更沉重的负担。
面对特朗普的连环“招式”,中国早已有了应对之策。中方斩钉截铁地表态,加征关税根本无法解决贸易逆差。在特朗普的第一任期内,美国消费者就已经付出了代价,如果再次故技重施,结局大概率不会变。
同时,我们还不声不响地搬出了法律武器,对外释放出一种更强硬的姿态:中国将予以反击,并将案件提交到世界贸易组织。事实上,回顾过去几年就能发现,美国的猛攻不仅没有动摇中国制造业基石,反倒让我们清晰地意识到:要想真正摘掉“外贸依赖”的帽子,成为“金融强国”是关键。
而且,我们的优势不仅仅在制造产能,还有多年来的厚积薄发。所以特朗普之所以致力于切断中美金融联系,也正是因为,他深知中国这股后劲的可怕。